美国《侨报》D2 文学时代版 2017.3.15
以前,看美国电视连续剧《欲望都市》的时候,最吸引我们的亮点是那四个志不同却道和的女人们,她们如影随形,一起闯荡纽约,职场打拼,一起购物买时装,一起泡酒吧,彼此排解。笑一起,哭一起,闹一起,叫人好生羡慕!
除了羡慕,也渴望自己有这样的贴心女朋友。
其实,每个女生从小到大都有几个这样可以信赖的,可以倾吐衷肠死党,现在叫她们“闺蜜”。
闺蜜,即为闺中密友。蜜,有“甜蜜”或者“小蜜”的意味。凑成闺蜜就是现在女性对好友的新称谓。与男生关系再好,最多也是“蓝颜”,绝不是闺蜜!
闺蜜听起来如温暖的阳光照进心底,别样的温润。那感觉就算全世界的男人都把你抛弃,还有闺蜜来拥抱你。
闺蜜时代,女性们总爱与蜜友泡在一起。女人和女人之间到了闺蜜的程度,真就是心有灵犀,无话不谈了。
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一个或几个闺蜜,但记忆最深刻的还要算懵懂少年时结下友谊。就像《七月与安生》,两个小女孩,没有出身、阶层、俊丑,没有任何身份的差别,只是一个偶遇,一个眼神,嫣然一笑,便接受了彼此对方。如书里所说: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。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。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,或者他们的离别。
长大之后的闺蜜似乎更理性些,因为你是在选择后天亲人,至少是“三观”相近。但女人毕竟是感性动物,一旦认准,便会纵身一跳。只希望陪伴的日子里,彼此开心过,珍惜过。
法国女作家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说:男人的友谊建立在个人的观念和兴趣上,女子间的交往,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的命运,“她们最先在对方身上搜寻的,是肯定她们的共同点”。不是没有道理的,共同的境遇、相似的生活状态比较容易令女性之间生出亲近感。只是,这只能维系短时间的亲密无间,长期的难以撼动的闺蜜关系,需要亲密之外的理由和支撑。
在虐心的职场工作一周后,你盼着的除了跟家人一聚,更想念的恐怕是闺中蜜友了。因为她们最懂你,可以跟你一起胡吃海喝,一起嬉笑怒骂,一起败家购物,关键一起切磋闯荡江湖的法宝。
闺蜜之间最典型的交流应该在于情感,谈男人,特别是招致失恋。按照金庸的说法,就是“群雌粥粥,痛骂男人薄幸无良”。这方面闺蜜们各有高招,各个伶牙俐齿,你一颗受伤的心被她们爱抚后,绝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女人,无论明天被谁抛弃,你都无所谓了!
然而,闺蜜也恰恰是敢揭你伤疤的人,只有她们敢跟你说NO。最近胖了哈,少吃甜品少吃肉。或者直言,这件衣服买错了,明显不是你的菜,从你妹借的似的。她们还敢在你或懒散,或做白日梦,或做其它不切实际事情的时候,毫不手软,当头拍你一砖。
闺蜜是深知你的弱点和缺陷的人,同时也是最希望你战胜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的人。那些互损、揭短、斗嘴、挤对,告诉你“真相”的背后,都是深切的了解和更深切的期望。她的敲打和嘲讽,是她知道你可以更好,也希望你更好!
除了闺蜜,你周围没人会这样跟你讲话。关系不够近的,大家客客气气,关系亲近的父母,宠溺你。老公或者情侣,他们不会来自己找死,就算你心里服气,也必将翻脸赌气,发作一番收场。所以,这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到了闺蜜身上。
闺蜜并非整天腻在一起。听到过这样话:友情也有高峰值,达到最高峰后,就会慢慢回落。因为达到最高峰的时候,人们往往忘了保持一点距离感,容易过度夸大友情过度索取,反而会在一方或双方心理留下一点小隔阂小介意。
所以说,闺蜜要不间断的出现平行线,给各自留出空间,留有分寸和余地,疏疏密密方会走的长远。只有在对方寻求帮助或者急需倾诉时,闺蜜第一时间挺身而出,成为强有力的支援和智囊团。
席慕容说,友谊和花香一样,还是淡一点儿比较好,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,也越能持久。
闺蜜闺蜜,又诡又密。这个“诡”就是拿捏“密”的技巧。然,是真蜜还是假蜜?还得靠生活验证。
当走过那么多人生的风雨,当黑发泛起霜花,终会明白这一生收获友谊的珍贵。那是一辈子吵不散骂不走,是不管发生什么都永不背离。
闺蜜与你绑定一生,是你的挚友,是你的知音,更是不可替代的姐妹。或许生死之交略显老套,胶漆之交稍显矫情。你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回忆,在霜华满置之年,说起当年,仍会会心一笑。
有人说岁月不饶人,首先不饶女人。而在闺蜜间,青春永驻,与皱纹无关,与皮肤松弛无关,与驼背腰塌无关。这一段“闺蜜又诡秘”的情感,是上帝赐予她们这辈子最美的惊喜!